南投縣(臺語:Lâm-tâu Kuān,國姓四縣客語:Namˇ Teuˇ Ien)位於臺灣中部,是台灣唯一的內陸縣。也是已虛級化的臺灣省省會所在地,位於縣內南投市的中興新村。
縣境內原住民有泰雅族、賽德克族、布農族、鄒族及居住在日月潭畔之邵族。臺灣最高峰玉山、最大天然湖泊日月潭、最長河流濁水溪的源頭與臺灣地理中心皆位於本縣。特產包括青梅、香蕉、甘蔗、凍頂烏龍茶、紹興酒、竹藝品、南投陶、花卉。
★歷史:
南投地名由來,源自平埔族洪雅族支族阿立昆族(Arikun)族語「Ramtau」,即以臺語音譯為「南投」[2]。古志日:「虎尾之北有大武郡山,東為南投山,內社二,溪南為南投,溪北為北投,故名「南投」。
南投在明鄭時期屬天興縣(註:今臺南市以北均屬之),後屬北路安撫司。1683年(清康熙二十二年)隸屬於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。1723年(雍正元年)增設彰化縣,本縣隸屬之。至1759年(乾隆二十四年)正式設縣丞,此為南投縣有政教之始。1887年(光緒十三年)福建、臺灣分治,臺灣改制為臺灣省,這時的南投行政區屬臺灣府台灣縣(縣治在今台中市南區),縣丞駐南投堡。同時雲林縣衙設在竹山,管轄雲林縣。
1894年(光緒二十年)甲午戰爭清廷戰敗,遂於第二年(1895年)將台、澎割讓日本。1895年劃入臺中縣,1901年獨立為南投廳,1920年改為臺中州南投郡、竹山郡、新高郡、能高郡。
1945年日本戰敗,戰後初期本縣仍屬台中縣轄。1950年10月,臺灣地區實施地方自治,政府調整全省行政區,南投自臺中縣劃出單獨設南投縣,並於是年10月21日設立南投縣政府,此為南投縣之誕生。縣治設於南投鎮(今南投市)。1957年7月1日,臺灣省政府遷至南投縣南投市營盤口設置中興新村,使南投成為臺灣省省會所在地。
★位置:
苗栗縣位於臺灣本島中北部,北邊和東北邊與新竹縣、新竹市為鄰,南邊和東南邊隔著大安溪、雪山山脈與台中市接壤,西濱臺灣海峽。極東點是泰安鄉梅園村的大霸尖山;極西點位於苑裡鎮房裡海岸;極南點是卓蘭鎮內灣里南端;極北點是竹南鎮崎頂里北端,中心點則約在獅潭鄉豐林村。全縣東西寬約64公里,南北長約50公里,面積1820.31平方公里,外型頗似一顆鑽石。海岸線長度自竹南鎮崎頂里海岸北端起,向南延伸至苑裡鎮房裡海岸南端止,全長約50公里。
★地理:
南投位於台灣島正中央,亦是唯一不靠海的縣份。但南投有唯一的島嶼,拉魯島,位於日月潭。南投縣信義鄉、高雄市桃源區及嘉義縣阿里山鄉交界處的玉山,為台灣島上最高峰。縣內眾多的高山擋下來自南太平洋與東太平洋的季風水氣,提供台灣豐富的雨水來源,使台灣較同緯度的地區擁有更多的年雨量;縣境內並孕育出臺灣中部四大水系的其中兩個(濁水溪水系、烏溪水系)。
南投縣境內的原住民族散居各地,有賽德克族、泰雅族、布農族、鄒族及邵族。
★行政區劃:
南投縣行政區共劃分為1個縣轄市、4個鎮及8個鄉。
縣轄市(1):南投市。
鎮(4):埔里鎮、草屯鎮、竹山鎮、集集鎮。
鄉(6):名間鄉、鹿谷鄉、中寮鄉、魚池鄉、國姓鄉、水里鄉。
山地鄉(2):仁愛鄉、信義鄉。